31、第 31 章(1 / 2)

绑定生活系统后 羽轩W 7682 字 4个月前

盛绮约摸着自己这周的古琴课肯定是上不了,与赵老师请了一周的假期。

第二日一早,盛绮睡到自然醒,吃早饭的功夫看着姥姥有些打哈欠。

这可太奇怪了。

自家姥姥一向睡觉极早,每天晚上看完新闻联播,顶天是挺到晚上八点就必须睡觉。

就算是自己不想睡,瞌睡虫也主动地找上门来,到了时间就开始犯困。

姥姥早上四点钟清醒起床,五点钟出门遛弯,精神抖擞,白日里从来都不困。

“姥,咋地了,昨晚没睡好啊”

显然不只是盛绮自己注意到了姥姥的异常。

“昨天那三户人家大半夜的来退房,三四点办,折腾了一会儿。”

姥爷先是抱怨了一嘴。

“半夜来退房”盛绮很是惊愕。

昨天新来入住的客人,那是中午才入住的。

而且一般入住的时候就会商量好退房离开的时间,像这种需要半夜赶车的,一般提前商量好,你悄悄的自己走,把钥匙给我们放在屋里就行。

“说是要起早去海边看海上的日出,也是昨晚半夜才定下来的,没告诉我们,三家人一块走了。”

姥姥有些耷拉着眼皮,“三间房,一家四个人,两家三个人,一共三百九,退了十块钱。”

“姥你再睡会儿要上集买什么我们去买就行。”

看着姥姥昏昏欲睡的样子,盛绮说着。

一说这个,姥姥来了精神。

“不行,现在咱们镇子集上卖货的外来人多,你们不认识,保不齐被当游客坑了要个狠价,我领你们赶完集回来再眯。”

镇子上的大集离村里并不远,盛绮姥姥家本就是在村口附近,走到大集的市场也只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。

一大早的,姥姥家门口已经路过了一波又一波的人,有去赶集的,也有赶着上集卖货的。

“你们仨快点收拾,戴个帽子,今儿个礼拜天,有挺多游客,估计等会儿集上人就多了。”

家里别的不多,姥爷在地里干活用的草帽很多。

盛绮和小楠小柏戴了草帽,姥姥拎着个空筐子走出家门。

“老婶儿,领孩子上集啊”

“上集上集,溜达看看。”

“老奶,赶集去啊”

“嗯,你也赶集啊”

姥姥一路遇见了村里沾亲带故的村民,少不了寒暄一下。

有人骑着自行车,有人骑摩托,打声招呼就先走了。

“姥今天都买什么”

盛绮开口询问姥姥。

小时候每一次姥姥带他们三个去赶集,一个大人带着三个小孩。

如今曾经的三个小娃娃,最大的一个已经成年了,另外两个也长成了少男少女。

以前每一次赶集之前,姥姥都要把这次买的东西记下来。

油盐酱醋,亦或是买个围裙,种子,老鼠药。

每一次姥姥都要念叨念叨,然后让盛绮他们也记下来,提醒她不要忘记买了什么东西。

“今天应该有山里人过来,买点黑猪肉和排骨给你们吃,家里白糖也没了,再买点姜蒜,买点水果。”

姥姥说着。

镇子上是小集三日一次,大集半个月一次。

平时买点什么零碎东西,直接就可以去超市买了,不着急的再等到赶集的日子过来买。

镇子的大集是围绕着镇上的市场,每到了集日,里里外外的摊位就会在路边占满了地方,还有着专属的空地供给商家来搭棚子。

“厂家清仓,十元一件,短袖十元,通通十元”

刚跟着汹涌的人流到达市场,只听得路边巨大的喇叭声震耳欲聋。

盛绮定睛一看,一辆小皮卡停在道边。

地上用防水塑料布铺出了摊子,各色各样的半袖肥肥大大的在摊子上任君挑选。

皮卡的货箱之内还有着不少货,车厢上悬挂着红色的横幅,与喇叭里喊得宣传语如出一辙。

此刻,已经有不少阿姨大妈在摊子上拎着衣服比比量量。

“十块钱一件,那衣服能行吗”

小楠嘴里忍不住咕哝了一句。

盛绮没说话,十块钱一件的她之前也在并夕夕上买过,洗一次就掉色,也不知道这卖的质量怎么样。

“等会儿买完东西看看去,给你姥爷买两件干活穿。”

姥姥往大喇叭的方向看了一眼,直接迈动了脚步。

“今年冬天的时候也是他们这个厂子的,过来卖羽绒服,不到两百块钱一件,短款的一百,长款的一百五二百,我买了一个大黑的羽绒服,全身裹的严实,老暖和了。”

姥姥说着,似乎对这个来清仓的厂家有着几分信任。

“走,先去买火烧,等会儿人多没地方吃了。”

姥姥心里记挂着几个小的要吃火烧,一听火烧,三个人都来了精神,也不想这十块钱的短袖到底怎么样了,齐齐往前走寻找起了火烧的摊位。

“前边了,赶紧,哥你快跑过去占个座。”

小楠眼尖,一下子就找到了火烧的摊位。

虽然早上已经在家里吃过饭了,但为了火烧,早上只是垫了垫肚子,走到这里又饿了。

等下吃一张火烧,喝一碗豆腐脑,再买个十张八张的火烧回家慢慢吃。

小柏无奈地看了妹妹一眼,但还是听话地加快了脚步去占位置。

火烧家一向都是集市上最火爆的小吃摊位,桌子椅子就那么点地方,来的晚了要么只能买回家吃,要么就得站着吃。

表弟小柏占了位置,盛绮算了算,家里七个人,姥爷姥姥牙口不好,都不吃火烧,就剩下她和小姨一家,先买三张她们在集市上现吃,再打包十个火烧回家吃。

又叫了三碗豆腐脑,姥姥趁着他们仨吃火烧的功夫,去了另一边的黑猪肉摊子上订好了肉,等到逛完了集临走的时候回来拿。

“老婶,你们家外孙子外孙女都放假了啊,哈哈哈。”

“是啊,三孩子就爱吃你们家火烧,从小吃到大。”

姥姥回应着火烧店家的话。

听见这话,对方发出了畅快的笑声。

十几年如一日的老主顾,看着从小吃到大的孩子长大成人,于他们而言也是难忘的记忆。

卖火烧的人家姓王,自从盛绮第一次有了赶集的记忆起,他们就在这里卖火烧。

姥姥常说,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

老王家的火烧十里八乡都闻名,赶集的日子甚至有不少外地人专门驱车前来。

凭手艺吃饭的人,都是受人尊敬的。

老王两口子凭借着这么多年在集市上的火烧买卖,把女儿供成了硕士,供出了国。

村里人谁问起来不是竖起大拇指

只是可惜了,老王两口子如今岁数大了,没有个后继传人。

以后再想吃到这么好吃的火烧就不容易了。

小时候火烧是一块钱一个,比成人巴掌还要大上两圈的红糖火烧,只需要一块钱就买得到。

红糖给的又足又扎实,面粉劲道香喷,好吃又实惠。

如今物价上涨,通货膨胀,火烧也只涨价到了两块钱。

就着咸豆腐脑吸溜吸溜,嘴里咬着甜蜜的火烧,因为来赶集买火烧的人陆续增多,盛绮和小楠小柏也加快了进食速度。

这是最最老式的红糖火烧啊。

是用现烧的炉子烤好的火烧,新鲜的红糖火烧拿在手里还沾染着些许的面粉,热乎乎的,手指捻了捻,很是滚烫。

可即便在这炎炎夏日,村里老少都爱吃这一口红糖火烧。

火烧的边缘是软乎乎的,一口咬下去呀,带着炉火的香气,好香的呀

仅仅需要咬上一小口,就可以清楚地看见里面的红糖了。

浓郁的,甜蜜的红糖。

再咬一口,不同与火烧边缘的软绵,。

中间部位的火烧是贴着锅边,烤的薄薄的,白面饼子的表层上带着火烧焦香的痕迹。

艮硬硬的,很是有嚼头

火烧面饼带着韧性,浓郁的红糖几乎要化开来,一不小心就流淌到手指上了。

急忙舔一舔大嚼上几口,软绵的火烧边边,韧劲儿的火烧饼饼,和甜美无比的红糖内馅一起吃在嘴里。

哎呀呀,好吃得嘞

热气腾腾刚出锅的火烧红糖化开,黏稠甜蜜。

等到火烧放得凉了,面饼也有些发硬,吃起来又是完全不同的口感了。

放的凉了的火烧并不会变得硬邦邦的,反倒是有着独特的口感。

红糖火烧放凉,褪去了刚出锅的热乎气儿。

到时候拿手轻轻一掰开,“咔嚓”一声,火烧被随手掰成了不规则的小块。

原本软绵绵,胖乎乎的火烧边边也变得瘪了。

但这并不影响火烧的好吃。

火烧的面饼稍微有些硬硬的,连带着红糖也变成了凝固的模样。

一口吃下去,黏在面饼上的红糖带着些微的粘牙感,吃起来格外的有嚼劲儿。

这样一点一点吃着火烧,不知不觉间小口掰着吃,更像是吃什么零食,慢慢悠悠地就吃下了一张脸一般大的火烧。

豆腐脑是咸的,简简单单的咸卤子,撒上一层香菜辣椒油搅合,吸溜溜地吃下去,甜配咸,刚刚好

等到三人吃完,姥姥把额外买的十个火烧放进篮子里,走出摊位,大集上已经是人头攒动。

摆摊的农民和商贩基本都是挨着道路的两边,也有人推着小推车来回走,再加上骑摩托车,骑自行车,还有开车来赶集的,一时之间,乌央乌央,挤了个水泄不通。

姥姥看到此情此景不禁摇了摇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