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82章 推广金洋
7月中旬
自从6月28日萨拉热窝刺杀案发生以来,连续两周时间,世界各国旳跨洋电报纷至遝来,传递的几乎都是坏消息,欧洲上空的战争阴云浓密的已经遮蔽了整个天空,几乎看不到一丝阳光,形势极端危殆。
国家层面得到的消息比普通人要周全和详尽的多,在获知奥匈帝国提出最后通牒内容以及德俄等国的态度后,已经可以判断出,这一场世界性大战再所难免,爆发只是时间问题。
皇帝李福寿立马召集御前紧急会议,商讨了数天时间,终於拿出了一揽子应对方案。
在欧洲各国纷纷进行战争动员的情况下,大洋帝国鉴於战争动员对原本社会生活影响巨大,没有实行战争动员,而是施行了折中方案。
将10月份的征兵提前到7月份,并扩大规模,一次性征召42万人的义务兵,这比正常规模扩大了三倍。
非但如此,还停止了本年度军官士兵的退役复员工作,调整军队部署,做好了应变反应。
在多种措施之下,帝国军队员额将从原本的56万余人,迅速增长到98万余人规模,以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情况。
政府各部门将对相关军工、医药、军事物资生产企业大开绿灯, 在金融, 电力,税收,增招工人,扩充生产线等各方面鼎力支持, 军工企业一律进入战时状态, 开始开足马力生产。
学校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,引导社会舆论宣传, 加强民兵培训工作, 暂停部分粮食和肉类的出口,暂停部分涉及德国、奥匈帝国的出口订单, 已经装船发运的一律停止。
大洋帝国的反应非常迅速, 就像遇到警讯的刺蝟一样,收缩柔软的腹部张开利刺,做出有力的防御姿势。
由於和欧洲远隔万里, 欧洲的紧张形势短时间影响不到大洋帝国本土,从社会上普通人的生活看不出有啥异样,该上茶楼消遣,去戏院听戏一切照旧,街道上车水马龙,商业繁荣, 一片安定祥和的社会景象。
但是在人们的眉宇间, 多了一抹忧虑。
从报纸电台连篇累读的报道中,早已面向世界的大洋帝国社会知道欧洲正在发生什么事儿;
奥匈帝国进行了全面军事动员, 塞尔维亚军事动员,德国军事动员,俄国军事动员, 法国军事动员,意大利军事动员, 英国军事动员, 保加利亚军事动员, 希腊军事动员, 扶桑军事动员……
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发出毫不掩饰的战争威胁,得到了德国鼎力支持, 沙俄争锋相对的支持塞尔维亚维护主权领土完整,双方军队已经开始调动,欧洲各国纷纷站队,形成了清晰的两大军事阵营。
浓重的火药味, 即使在地球的另一边也能闻得到。
作为一个面向全球的出口型工业经济体, 大洋帝国每年对外贸易规模从世纪初的近10亿金洋, 一路迅速增长到如今的27.73亿金洋(1913年底统计数据),规模扩大近三倍, 工业品类多,出口量大, 是其对外贸易的显着特点。
由於国家长期政策引导,船舶工业是大洋帝国重工业领域不可忽视的工业门类,经历数10年发展,大洋帝国已经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商船队, 航线遍布世界各地,造船企业林立, 大型海运企业和贸易公司控制了环太平洋各国主要海上贸易线。
伴随着巴拿马运河的开通, 新兴跨大西洋贸易线发展势头正旺, 很多海运企业投入了新建的大型船舶, 以抢占更多的贸易份额。
欧洲战争一旦爆发, 那可真是糟糕透了的坏消息。
大洋帝国的经济已经与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起,这让人们难免担心;欧洲恶劣的局势是否会影响国内经济?影响到自己的饭碗?
澳洲本土,大明宫
李福寿揉着有些发胀的眉心,一会儿才放下手来,然后长长的舒了口气,眼神中闪烁着镇定自若的光芒。
从刚刚得到的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发出的最后通牒全部文本可知,其中有几项严重侵犯了塞尔维亚主权,按照斯拉夫人刚烈的性格,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同意。
第1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已经点燃,大的历史进程没有任何改变,这就妥了。
这样一来,李福寿对当今世界大势的把握就更加精准。
他这些天来一直忙碌, 主持朝政大局应对欧洲的巨变, 有条不紊的一条条政策施行下去, 犹如定海神针一般稳定了社会, 引导当前社会生产向战时方向转变。
在这方面